芥川龙之介的《竹林中》的全貌是什么?

发布网友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如下:

一是武士死了,二是真砂失贞。除此之外,文中的任何东西都是各人心中的世界。我认为在这篇文章中,芥川是叙述他的思想,而不是要讲一个推理故事。

所以*是芥川所要叙述的那个思想,我认为是怀疑主义和利己主义。怀疑主义并不等同于利己主义,但在芥川的作品中,怀疑主义和利己主义有很大的交叉点。

芥川龙之介在《小说做法十则》等作品中直接表明自己是个怀疑主义者:“我对任何事物都是一个怀疑主义者。即使在诗的面前,我也想努力做一个怀疑主义者。”

本文所涉及的芥川龙之介的怀疑主义是一种广义的怀疑主义精神,具有这种倾向的人表现为对他人不信任,对于外界总是采取讥讽,冷眼旁观的态度,带有负面的厌世情绪,由这种精神衍伸就是“利己主义”,也可以说芥川龙之介的怀疑主义是“利己主义”。

对人性的怀疑——人的利己主义

芥川龙之介是一个怀疑主义者,认为人都是利己主义者。这在《竹林中》表现为各人的行为总是从自我的角度出发,维护自身的形象和权益。

芥川向初恋吉田弥生正式提出结婚,却遭到了养家的强烈反对,理由是吉田是平民出身而芥川是士族,芥川家的人特别是最溺爱他的姨母非常害怕芥川与和新原家(生家)关系亲近的女性结婚而被生家夺走(芥川的生母发疯后,就被生母的弟弟芥川家领养,正式从新原家除籍)。

初恋遭到这样的反对大大出乎了芥川的意料,最终放弃这段感情。经历了这件事,芥川感到“周围的人们很丑恶,自己也很丑恶。我怀疑不自私爱的存在。”从而觉得人都是自私的,只会为自己着想。

下面主要分析三个人物:多襄丸、真砂、武士。

多襄丸:

多襄丸的供词是他解开武士的绳子,两人决斗,他战胜杀死武士,而不是用卑鄙的方法杀人的;在真砂拿小刀刺他时,因为他面对的是一个女人,所以他没有用大刀,二是空手把女人的小刀打落;在说到两人决斗打了二十三回合时,多襄丸快活地笑了。

在人证、物证都很可疑,没有很强的说服力的情况下,多襄丸完全可以蒙混过关,推脱责任,但是多襄丸却干脆利落地承认自己杀了人,谁都知道等待杀人犯的结局是什么,那就是死亡。

因为跟死亡相比,他的思想里有更重要的东西——名声。多襄丸的供词里处处体现出他是一个光明磊落的汉子行,不在对手无力量的时候杀死对手;不用武器对待女人;棋逢敌手时感到满足和快乐。无论多襄丸有没有杀武士,只有承认自己是凶手才能塑造自己光明磊落大丈夫的行为。

他说:反正我的头颅总有一天得挂在萼树树梢的,干脆将我处以极刑吧。在无法逃脱死亡的情况下,他选择的是豪气地死,保留大盗多襄丸的光明磊落,敢作敢当的形象。

真砂:

真砂的供词是在遭到多襄丸*后,在丈夫眼里看到的是轻蔑、憎恨;遭受到*,她只能以死来表明自己的心意,但在她死之前,她必须保证丈夫死亡,因为丈夫目睹了她遭受*的过程;杀死丈夫之后,她昏过去了,也几度寻死未遂。

真砂作为一个女人,在遭受强盗*之后,最希望得到的便是自尊,所以她在供词里塑造的是柔弱自尊的形象。丈夫不仅见证了她的耻辱,而且轻蔑憎恨的眼神彻底摧毁了她做人的尊严,所以她只能杀死丈夫,以为消灭了耻辱的见证者就消灭了耻辱,但不是,耻辱仍在。

她说自己在杀了丈夫后昏过去了,为的是塑造自己受耻辱后已经陷入了一种无意识的疯狂状态,以此来向世人表现自己是一个自尊的人。

因为求死不能——没有勇气,她以悲伤哭泣来塑造柔弱的形象来得到破碎的自尊,这也是真砂为什么不是逃往竹林外而是竹林深处,她认为自己无法洗清自己。

武士:

武士的供词是妻的罪有两条:一是在被*的丈夫面前受到盗贼的鼓惑,对盗贼说出“你带我到天涯海角去吧”这样水性杨花的话;二是要求盗贼杀死自己的丈夫。真砂背叛了他,真砂的行为使他痛苦得生不如死,于是他拿起小刀刺进胸膛寻求一死。

武士作为一个男人,当目睹自己的妻子被别人*却*为力时,这时候,他最想逃避的是什么?最不想承认的是什么?是自己的*。武士的记忆干脆直接把真砂塑造成一个放荡的背叛丈夫的女人,把自己塑造成以为因妻子的背叛痛苦不堪而自杀的人,充满愤恨,从而躲避面对自己的*。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