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王陵的每座帝陵由几部分组成?

发布网友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西夏王陵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平面总体布局呈纵向长方形,按照我国传统的以南北中线为轴,力求左右对称的格式排列。西夏王陵区同北京明代十三陵的规模相当,陵园地面建筑均有角楼,每座帝陵由阙台、神墙、碑亭、角楼、月城、内城、献殿、陵台等部分组成。

西夏王陵高大的阙台犹如威严的门卫,耸立于陵园最南端。于中轴线两侧对称排列,东西相距20米,由黄土筑成。

阙台呈正方形,边长8米,高7米,上部内收,顶部有一个小的台基,台基上散布着残破的砖瓦,推测为原有建筑。阙台是帝陵区别于陪葬墓的特征之一。

碑亭位于中轴线两侧,阙台北34米,东西对称,东西两碑亭相距80米。

东碑亭台基呈圆角方形,四壁呈*台阶式。台基地边长21.5米,顶边长15.5米,高2.35米。四壁台阶以绳纹砖包砌,石灰勾缝,局部砖尚存。

碑亭发现有3个人像碑座,原应为4座,但其中一个被毁坏后不知到哪里去了。

碑亭曾停放着用西夏文、汉文刻制的歌颂帝王功绩的石碑。还有西夏文残碑360通,残片文字最多的仅5字;还有瓷、铜、铁碎片及泥塑残块等。

碑亭后是月城,南墙居中为门阙,经门阙入月城,这里曾置放有文官、武将的石刻雕像。月城呈东西长方形,东西距120米,南北距52米,墙基宽约2米,高0.7米,占地约6700平方米,北与陵城南墙相贴。月城因如月牙露出,故名月城。月城南墙正中有门,石道两侧有石像生基址。

月城之北是陵城,陵城南神墙居中有门阙,经门阙入陵城,陵城四面城墙环绕,呈南北长方形,南北相距180米,东西相距160米。城墙墙基宽3米,用黄土分段夯筑,各段基如须弥座状,故又称须弥座式神墙。陵城四周城墙正中辟门为门阙,门址宽约12米,每个门阙由3个圆锥形夯土基座组成,从地面散布的瓦片、脊饰残件推测曾建有门楼。陵城神墙四面居中有门阙,神墙四角有角台,表明了陵园的兆域地界。有的帝陵还圈有外城,有封闭式、马蹄形式和附有瓮城的外城。

其基本格局在仿照宋陵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另外,西夏王陵墓道的入口设置在献殿内部,这也是帝王陵寝中绝无仅有的。

城墙四角各有角台,角台有砖瓦残存。在南神门内约25米偏西处,有一用黄土垫实的台基,直径20米,高0.7米,其上建筑无存,周围地面残存大量青砖灰瓦及琉璃构件,此为献殿。

陵台偏处陵城西北,为矗立约20米的一个八角形塔状凌锥形夯土台,用黄土密实夯筑而成,上下各分为5级、7级、9级不等,夯土台有椽洞,外部用砖包砌并附有出檐,为砖木瓦结构。

陵台周围地面散有大量瓦片、瓦当、滴水等建筑物残块。献殿与陵台之间有一条南北走向形似鱼脊的用砂石填成的墓道封土。墓道长50米,北端为一盗坑,直径20米,深约5米。

陵台是陵园中的主体建筑。在我国古代传统陵园建筑中陵台一般为土冢,起封土作用,位墓室之上。但西夏陵台建在墓室北10米处,不具有封土作用,其形状呈八边形7级、5级、9级塔式,底层略高,往上层层收分,是塔式陵台,为夯土实心砖木混合密檐式结构,而且偏离中轴线矗立,这在我国建筑史上无前例,是党项族的创造。

塔式陵台前有献殿,用于供奉献物及祭奠。

西夏王陵帝陵墓室在墓道北端,位居陵台南10米处,分为主室和左右两个耳室,土洞式结构。墓室四壁立护墙板,墓内有朽棺木,为土葬。

热心网友

西夏陵,又称西夏王陵或者西夏皇陵,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银川市境内。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