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5:3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23:09
这个不知道他说的有没有可能
中国平安巨额融资的台前幕后
中国平安推出了1600亿元的巨额融资方案,大家一致认为其为本次暴跌的导火索,但是这个融资方案的推出,应当有更深刻的内涵。
所以这样的发行,一定是事先已经找好了对象的,这个对象不走定向增发,而是不定向增发,其目的肯定是不愿意被锁定一年或者三年,按照我们现行的定向增发规则,定向增发的股价与市价的差别已经不大,而且定向增发的方案一经公布,股价就要窜升,立即加大的了融资的成本,因此搞一个不定向增发,好像是完全的市场行为,股价因此恐高下跌,反而是大大的有利可图,买入者不会受任何的指责,同时股票没有任何的锁定期,增发表决也没有任何需要回避的情况发生,各种坐庄操作均方便的很。
平安的增发股东大会通过应当没有悬念,因为虽然国内的股东饱受增发股价下跌的伤害,但是对于股价低得多的股东,却是得利的大利好,增发后每股净资产达到30块左右,与港股的股价比平安的港股就低估很多了。在73亿的平安总股本中港股占25亿多,A股只有8亿,国内的股东包括机构在内,肯定否决不了增发的实施。
环视一下中国国内,那家企业能够有这样的经济实力来承接这1200亿元的股票呢?现在资金如此紧缩的情况下,能够拿得出这1200亿元资金的恐怕就只有银行了,但是银行是不许炒股的啊!再细想一下,就发现这个银行不许炒股在这里失效了,因为我们刚刚开放了银行可以持股保险机构,所以银行持股中国平安是没有障碍的,所以平安的增发的背后就是银行要坐庄!
我们现在的银行被要求信贷规模不能比去年有所扩大,已经成为银行业今年的高压线,但是银行的存款规模还在扩大,存款银行还要付出利息,为了银行的赢利,必须为银行资金找到出路。
为此央行今年正在大力推行融资券,以企业债券的形式化解银行的风险,平安的400多亿元债券在市场经济货币紧缩面前,也应当为银行设计的,这些债券替代了央行发行的央票,使央行承担利空祸首的压力骤然减轻。而1200亿股票,这应当只是一个开始,把银行被*贷款的富裕资金变成了股票,将来的收益应当远远的大于贷款。
平安融资的1600亿元的用途一直没有公开,而且平安去年刚刚IPO,公司应当不缺乏资金,此次融资1600亿元,如果再考虑以往没有用的资金和可能的贷款,中国平安应当是集中了超过3000亿元的资金运作能力,集中这样多的资金,目的只能由一个,就是要进行大规模的并购,而国内几大保险公司均已上市,而且彼此竞争对立很深,平安的并购目标应当是在国外,而现在并购的消息肯定是要严格保密的。
我们可以想象的是不远的将来如果平安融资成功,每股净资产增加十几块,每股净资产30块,股票的安全边际大增,同时大规模并购的利好开始涌现,又有银行为背景的强庄操盘,平安的股价是可以期待的,所以平安的股票现在肯定要逐步下滑到增发对象认为可以接盘的程度,只要增发成功,就应当是股价的拐点,应当可以看到股价的高企的,愿意赌短线的,是难得的投资良机。
还有关键的一点遗漏了,就是现在平安最大的股东持股才6亿股,考虑关联也不太高,这个增发的背后很可能要导致平安的实际控股权的变更!
所以这个增发本身就带有购并的意味啊!
想一下平安的1600亿资金如果来源于银行,那么这些资金本来就是场外资金,对于股市是没有影响的;
同时如果这个增发带来平安控股权的改变(最大股东6亿多股票),就和收购差不多了,现在如果谁打出要收购平安的架势,股价还不上了天,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平安增发不应当是利空,但是整个股票市场的恐惧反应之强烈,可能也让始作俑者预料不及吧!
如果这个增发真的为了购并,那么这样的做法就很天才了,因为避免了审批和邀约收购,因为如果要邀约收购,所有的H股就会按照这个价格卖给你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23:09
这个不知道他说的有没有可能
中国平安巨额融资的台前幕后
中国平安推出了1600亿元的巨额融资方案,大家一致认为其为本次暴跌的导火索,但是这个融资方案的推出,应当有更深刻的内涵。
所以这样的发行,一定是事先已经找好了对象的,这个对象不走定向增发,而是不定向增发,其目的肯定是不愿意被锁定一年或者三年,按照我们现行的定向增发规则,定向增发的股价与市价的差别已经不大,而且定向增发的方案一经公布,股价就要窜升,立即加大的了融资的成本,因此搞一个不定向增发,好像是完全的市场行为,股价因此恐高下跌,反而是大大的有利可图,买入者不会受任何的指责,同时股票没有任何的锁定期,增发表决也没有任何需要回避的情况发生,各种坐庄操作均方便的很。
平安的增发股东大会通过应当没有悬念,因为虽然国内的股东饱受增发股价下跌的伤害,但是对于股价低得多的股东,却是得利的大利好,增发后每股净资产达到30块左右,与港股的股价比平安的港股就低估很多了。在73亿的平安总股本中港股占25亿多,A股只有8亿,国内的股东包括机构在内,肯定否决不了增发的实施。
环视一下中国国内,那家企业能够有这样的经济实力来承接这1200亿元的股票呢?现在资金如此紧缩的情况下,能够拿得出这1200亿元资金的恐怕就只有银行了,但是银行是不许炒股的啊!再细想一下,就发现这个银行不许炒股在这里失效了,因为我们刚刚开放了银行可以持股保险机构,所以银行持股中国平安是没有障碍的,所以平安的增发的背后就是银行要坐庄!
我们现在的银行被要求信贷规模不能比去年有所扩大,已经成为银行业今年的高压线,但是银行的存款规模还在扩大,存款银行还要付出利息,为了银行的赢利,必须为银行资金找到出路。
为此央行今年正在大力推行融资券,以企业债券的形式化解银行的风险,平安的400多亿元债券在市场经济货币紧缩面前,也应当为银行设计的,这些债券替代了央行发行的央票,使央行承担利空祸首的压力骤然减轻。而1200亿股票,这应当只是一个开始,把银行被*贷款的富裕资金变成了股票,将来的收益应当远远的大于贷款。
平安融资的1600亿元的用途一直没有公开,而且平安去年刚刚IPO,公司应当不缺乏资金,此次融资1600亿元,如果再考虑以往没有用的资金和可能的贷款,中国平安应当是集中了超过3000亿元的资金运作能力,集中这样多的资金,目的只能由一个,就是要进行大规模的并购,而国内几大保险公司均已上市,而且彼此竞争对立很深,平安的并购目标应当是在国外,而现在并购的消息肯定是要严格保密的。
我们可以想象的是不远的将来如果平安融资成功,每股净资产增加十几块,每股净资产30块,股票的安全边际大增,同时大规模并购的利好开始涌现,又有银行为背景的强庄操盘,平安的股价是可以期待的,所以平安的股票现在肯定要逐步下滑到增发对象认为可以接盘的程度,只要增发成功,就应当是股价的拐点,应当可以看到股价的高企的,愿意赌短线的,是难得的投资良机。
还有关键的一点遗漏了,就是现在平安最大的股东持股才6亿股,考虑关联也不太高,这个增发的背后很可能要导致平安的实际控股权的变更!
所以这个增发本身就带有购并的意味啊!
想一下平安的1600亿资金如果来源于银行,那么这些资金本来就是场外资金,对于股市是没有影响的;
同时如果这个增发带来平安控股权的改变(最大股东6亿多股票),就和收购差不多了,现在如果谁打出要收购平安的架势,股价还不上了天,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平安增发不应当是利空,但是整个股票市场的恐惧反应之强烈,可能也让始作俑者预料不及吧!
如果这个增发真的为了购并,那么这样的做法就很天才了,因为避免了审批和邀约收购,因为如果要邀约收购,所有的H股就会按照这个价格卖给你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23:09
这个不知道他说的有没有可能
中国平安巨额融资的台前幕后
中国平安推出了1600亿元的巨额融资方案,大家一致认为其为本次暴跌的导火索,但是这个融资方案的推出,应当有更深刻的内涵。
所以这样的发行,一定是事先已经找好了对象的,这个对象不走定向增发,而是不定向增发,其目的肯定是不愿意被锁定一年或者三年,按照我们现行的定向增发规则,定向增发的股价与市价的差别已经不大,而且定向增发的方案一经公布,股价就要窜升,立即加大的了融资的成本,因此搞一个不定向增发,好像是完全的市场行为,股价因此恐高下跌,反而是大大的有利可图,买入者不会受任何的指责,同时股票没有任何的锁定期,增发表决也没有任何需要回避的情况发生,各种坐庄操作均方便的很。
平安的增发股东大会通过应当没有悬念,因为虽然国内的股东饱受增发股价下跌的伤害,但是对于股价低得多的股东,却是得利的大利好,增发后每股净资产达到30块左右,与港股的股价比平安的港股就低估很多了。在73亿的平安总股本中港股占25亿多,A股只有8亿,国内的股东包括机构在内,肯定否决不了增发的实施。
环视一下中国国内,那家企业能够有这样的经济实力来承接这1200亿元的股票呢?现在资金如此紧缩的情况下,能够拿得出这1200亿元资金的恐怕就只有银行了,但是银行是不许炒股的啊!再细想一下,就发现这个银行不许炒股在这里失效了,因为我们刚刚开放了银行可以持股保险机构,所以银行持股中国平安是没有障碍的,所以平安的增发的背后就是银行要坐庄!
我们现在的银行被要求信贷规模不能比去年有所扩大,已经成为银行业今年的高压线,但是银行的存款规模还在扩大,存款银行还要付出利息,为了银行的赢利,必须为银行资金找到出路。
为此央行今年正在大力推行融资券,以企业债券的形式化解银行的风险,平安的400多亿元债券在市场经济货币紧缩面前,也应当为银行设计的,这些债券替代了央行发行的央票,使央行承担利空祸首的压力骤然减轻。而1200亿股票,这应当只是一个开始,把银行被*贷款的富裕资金变成了股票,将来的收益应当远远的大于贷款。
平安融资的1600亿元的用途一直没有公开,而且平安去年刚刚IPO,公司应当不缺乏资金,此次融资1600亿元,如果再考虑以往没有用的资金和可能的贷款,中国平安应当是集中了超过3000亿元的资金运作能力,集中这样多的资金,目的只能由一个,就是要进行大规模的并购,而国内几大保险公司均已上市,而且彼此竞争对立很深,平安的并购目标应当是在国外,而现在并购的消息肯定是要严格保密的。
我们可以想象的是不远的将来如果平安融资成功,每股净资产增加十几块,每股净资产30块,股票的安全边际大增,同时大规模并购的利好开始涌现,又有银行为背景的强庄操盘,平安的股价是可以期待的,所以平安的股票现在肯定要逐步下滑到增发对象认为可以接盘的程度,只要增发成功,就应当是股价的拐点,应当可以看到股价的高企的,愿意赌短线的,是难得的投资良机。
还有关键的一点遗漏了,就是现在平安最大的股东持股才6亿股,考虑关联也不太高,这个增发的背后很可能要导致平安的实际控股权的变更!
所以这个增发本身就带有购并的意味啊!
想一下平安的1600亿资金如果来源于银行,那么这些资金本来就是场外资金,对于股市是没有影响的;
同时如果这个增发带来平安控股权的改变(最大股东6亿多股票),就和收购差不多了,现在如果谁打出要收购平安的架势,股价还不上了天,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平安增发不应当是利空,但是整个股票市场的恐惧反应之强烈,可能也让始作俑者预料不及吧!
如果这个增发真的为了购并,那么这样的做法就很天才了,因为避免了审批和邀约收购,因为如果要邀约收购,所有的H股就会按照这个价格卖给你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23:09
这个不知道他说的有没有可能
中国平安巨额融资的台前幕后
中国平安推出了1600亿元的巨额融资方案,大家一致认为其为本次暴跌的导火索,但是这个融资方案的推出,应当有更深刻的内涵。
所以这样的发行,一定是事先已经找好了对象的,这个对象不走定向增发,而是不定向增发,其目的肯定是不愿意被锁定一年或者三年,按照我们现行的定向增发规则,定向增发的股价与市价的差别已经不大,而且定向增发的方案一经公布,股价就要窜升,立即加大的了融资的成本,因此搞一个不定向增发,好像是完全的市场行为,股价因此恐高下跌,反而是大大的有利可图,买入者不会受任何的指责,同时股票没有任何的锁定期,增发表决也没有任何需要回避的情况发生,各种坐庄操作均方便的很。
平安的增发股东大会通过应当没有悬念,因为虽然国内的股东饱受增发股价下跌的伤害,但是对于股价低得多的股东,却是得利的大利好,增发后每股净资产达到30块左右,与港股的股价比平安的港股就低估很多了。在73亿的平安总股本中港股占25亿多,A股只有8亿,国内的股东包括机构在内,肯定否决不了增发的实施。
环视一下中国国内,那家企业能够有这样的经济实力来承接这1200亿元的股票呢?现在资金如此紧缩的情况下,能够拿得出这1200亿元资金的恐怕就只有银行了,但是银行是不许炒股的啊!再细想一下,就发现这个银行不许炒股在这里失效了,因为我们刚刚开放了银行可以持股保险机构,所以银行持股中国平安是没有障碍的,所以平安的增发的背后就是银行要坐庄!
我们现在的银行被要求信贷规模不能比去年有所扩大,已经成为银行业今年的高压线,但是银行的存款规模还在扩大,存款银行还要付出利息,为了银行的赢利,必须为银行资金找到出路。
为此央行今年正在大力推行融资券,以企业债券的形式化解银行的风险,平安的400多亿元债券在市场经济货币紧缩面前,也应当为银行设计的,这些债券替代了央行发行的央票,使央行承担利空祸首的压力骤然减轻。而1200亿股票,这应当只是一个开始,把银行被*贷款的富裕资金变成了股票,将来的收益应当远远的大于贷款。
平安融资的1600亿元的用途一直没有公开,而且平安去年刚刚IPO,公司应当不缺乏资金,此次融资1600亿元,如果再考虑以往没有用的资金和可能的贷款,中国平安应当是集中了超过3000亿元的资金运作能力,集中这样多的资金,目的只能由一个,就是要进行大规模的并购,而国内几大保险公司均已上市,而且彼此竞争对立很深,平安的并购目标应当是在国外,而现在并购的消息肯定是要严格保密的。
我们可以想象的是不远的将来如果平安融资成功,每股净资产增加十几块,每股净资产30块,股票的安全边际大增,同时大规模并购的利好开始涌现,又有银行为背景的强庄操盘,平安的股价是可以期待的,所以平安的股票现在肯定要逐步下滑到增发对象认为可以接盘的程度,只要增发成功,就应当是股价的拐点,应当可以看到股价的高企的,愿意赌短线的,是难得的投资良机。
还有关键的一点遗漏了,就是现在平安最大的股东持股才6亿股,考虑关联也不太高,这个增发的背后很可能要导致平安的实际控股权的变更!
所以这个增发本身就带有购并的意味啊!
想一下平安的1600亿资金如果来源于银行,那么这些资金本来就是场外资金,对于股市是没有影响的;
同时如果这个增发带来平安控股权的改变(最大股东6亿多股票),就和收购差不多了,现在如果谁打出要收购平安的架势,股价还不上了天,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平安增发不应当是利空,但是整个股票市场的恐惧反应之强烈,可能也让始作俑者预料不及吧!
如果这个增发真的为了购并,那么这样的做法就很天才了,因为避免了审批和邀约收购,因为如果要邀约收购,所有的H股就会按照这个价格卖给你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23:09
这个不知道他说的有没有可能
中国平安巨额融资的台前幕后
中国平安推出了1600亿元的巨额融资方案,大家一致认为其为本次暴跌的导火索,但是这个融资方案的推出,应当有更深刻的内涵。
所以这样的发行,一定是事先已经找好了对象的,这个对象不走定向增发,而是不定向增发,其目的肯定是不愿意被锁定一年或者三年,按照我们现行的定向增发规则,定向增发的股价与市价的差别已经不大,而且定向增发的方案一经公布,股价就要窜升,立即加大的了融资的成本,因此搞一个不定向增发,好像是完全的市场行为,股价因此恐高下跌,反而是大大的有利可图,买入者不会受任何的指责,同时股票没有任何的锁定期,增发表决也没有任何需要回避的情况发生,各种坐庄操作均方便的很。
平安的增发股东大会通过应当没有悬念,因为虽然国内的股东饱受增发股价下跌的伤害,但是对于股价低得多的股东,却是得利的大利好,增发后每股净资产达到30块左右,与港股的股价比平安的港股就低估很多了。在73亿的平安总股本中港股占25亿多,A股只有8亿,国内的股东包括机构在内,肯定否决不了增发的实施。
环视一下中国国内,那家企业能够有这样的经济实力来承接这1200亿元的股票呢?现在资金如此紧缩的情况下,能够拿得出这1200亿元资金的恐怕就只有银行了,但是银行是不许炒股的啊!再细想一下,就发现这个银行不许炒股在这里失效了,因为我们刚刚开放了银行可以持股保险机构,所以银行持股中国平安是没有障碍的,所以平安的增发的背后就是银行要坐庄!
我们现在的银行被要求信贷规模不能比去年有所扩大,已经成为银行业今年的高压线,但是银行的存款规模还在扩大,存款银行还要付出利息,为了银行的赢利,必须为银行资金找到出路。
为此央行今年正在大力推行融资券,以企业债券的形式化解银行的风险,平安的400多亿元债券在市场经济货币紧缩面前,也应当为银行设计的,这些债券替代了央行发行的央票,使央行承担利空祸首的压力骤然减轻。而1200亿股票,这应当只是一个开始,把银行被*贷款的富裕资金变成了股票,将来的收益应当远远的大于贷款。
平安融资的1600亿元的用途一直没有公开,而且平安去年刚刚IPO,公司应当不缺乏资金,此次融资1600亿元,如果再考虑以往没有用的资金和可能的贷款,中国平安应当是集中了超过3000亿元的资金运作能力,集中这样多的资金,目的只能由一个,就是要进行大规模的并购,而国内几大保险公司均已上市,而且彼此竞争对立很深,平安的并购目标应当是在国外,而现在并购的消息肯定是要严格保密的。
我们可以想象的是不远的将来如果平安融资成功,每股净资产增加十几块,每股净资产30块,股票的安全边际大增,同时大规模并购的利好开始涌现,又有银行为背景的强庄操盘,平安的股价是可以期待的,所以平安的股票现在肯定要逐步下滑到增发对象认为可以接盘的程度,只要增发成功,就应当是股价的拐点,应当可以看到股价的高企的,愿意赌短线的,是难得的投资良机。
还有关键的一点遗漏了,就是现在平安最大的股东持股才6亿股,考虑关联也不太高,这个增发的背后很可能要导致平安的实际控股权的变更!
所以这个增发本身就带有购并的意味啊!
想一下平安的1600亿资金如果来源于银行,那么这些资金本来就是场外资金,对于股市是没有影响的;
同时如果这个增发带来平安控股权的改变(最大股东6亿多股票),就和收购差不多了,现在如果谁打出要收购平安的架势,股价还不上了天,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平安增发不应当是利空,但是整个股票市场的恐惧反应之强烈,可能也让始作俑者预料不及吧!
如果这个增发真的为了购并,那么这样的做法就很天才了,因为避免了审批和邀约收购,因为如果要邀约收购,所有的H股就会按照这个价格卖给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