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回洮南现在能回去吗?

发布网友

我来回答

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本文所有图片 由29位摄影师 使用 华为Mate30 系列 拍摄 谨以此献给 所有回家路上的人们 所有坚守春运岗位的人们
新年的钟声 就要到来 背井离乡的人们 即将踏上一条特别的旅途 (广州塔下,归鸟与归人,摄影师@卢文) ▼
这是蓝色星球上一年一度 最轰轰烈烈的“人类迁徙” 全国上下 超过1.7万架次空中航班 5000多对旅客列车 79万余辆客运班车 1.9万余艘客运船舶 已整装待发、箭在弦上 它们将在短短40天里 发送旅客近
30亿人次
(上文航班和列车数为每日开行班次,客车和船舶数为投入运营的总量;下图为汉口火车站候车大厅,摄影师@刘军) ▼
全球再没有第二个国家 可以承载如此巨大的运量 飞速前进的中国 正用一种史无前例的方式 将所有渴望团圆的中国人
送往他们天南地北的家乡
这便是 14亿中国人的 “回家路”
01 2.6%
2019年9月25日
历时近5年修建的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 正式投入运营 北京也随之成为中国*第二个 配置双国际机场的城市
而在接下来的数十天里 这座如同凤凰展翅般的大型枢纽 即将迎来第一场春运浪潮的考验 届时全国大大小小235个机场 将共同发送旅客约 7900万人次 占春运期间总客运量的
2.6%
(上文机场数为民用运输机场数量,不包括港、澳、台;下图为春运期间民航客运量预计占比,制图@赵榜/星球研究所) ▼
尽管2.6% 只是春运大军中的冰山一角 但民航客运的增长速度 却格外迅猛
自2015年起 仅仅三年 全国民用运输机场数量 便从210个增至 235个 相当于每年有8个新机场拔地而起 而不久之后 地处西南的 四川成都 也将紧随上海和北京 拥有它的 第二座国际机场 (请横屏观看,同框出镜的成都双流国际机场T1、T2航站楼,使用华为Mate30系列全景模式拍摄;在建的成都天府国际机场预计2020年底竣工,摄影师@刘峰峰) ▼
仅仅三年
国内航线数量增长超过50% 平均每年新增航线500余条 它们在大地上空纵横交织 将全国230个城市紧密相连 成为一张遮天蔽日、密不透风的 天空之网 (上文数据包含*至港澳台航线,下图为国内航线分布,数据暂缺,制图@陈思琦&赵榜/星球研究所) ▼
同样是仅仅三年 这张天空之网上往来穿梭的人数 从全年不到4亿人次
一路攀升至 5.48亿人次
不仅相当于运送了25个北京市的人口 更是以高达 11%的年均增长率 领跑水、陆、空所有交通方式 (机场出发大厅中穿行的人流,拍摄于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摄影师@焦潇翔) ▼

熙熙攘攘中 航班起起落落、人潮来来往往 川流不息的跑道、 灯火通明的航站楼 记录着一座座城市的 故事 (俯瞰昆明市区,城市的脉络清晰可见,拍摄于北京-昆明的航班上,摄影师@任炳旭) ▼

也见证着无数普通人的梦想 (独行者,拍摄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摄影师@吕威) ▼
而纵观全国 约84%的旅客吞吐量 均集中于16%的站点中 它们全年迎送旅客超过1000万人次 堪称一个个 “千万级机场” (上文数据根据2018年全国机场吞吐量计算;下图为武汉天河国际机场,2018年旅客吞吐量超过2450万,摄影师@姜轲) ▼
其中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全年吞吐量已连续9年 位列世界第二 预计今年春运期间 其日均航班量可达1624架次
相当于每53秒便有 一架飞机起降 稳居全国之首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2018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亿人次,仅次于美国亚特兰大国际机场;考眼力:图中有几架飞机?摄影师@刘白) ▼
上海 浦东国际机场 预计每日 起降航班1475架次 位列首都机场之后 但其国际航班的占比却 高达 44% 在全国独占鳌头 (近年来,春节期间出境游的趋势愈发明显,上文国际航班占比数据参考CADAS预测报告《2020春运前瞻—千万级机场航线运营观察》;下图为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摄影师@吕威) ▼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 则将在春运期间 以1405架次的日均航班量 与浦东机场几乎并驾齐驱 (滑行中的国航B-2447号客机,拍摄于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摄影师@林宇先) ▼
40天里 以它们为首的“千万级机场” 将成为整个天空网络中 最忙碌的枢纽站点 而在这张巨大的网络上 每天有近200万人次 向站点中聚集 (从停车场到停机坪,拍摄于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摄影师@李文博) ▼
他们将搭乘1.7万 架次航班 挥别脚下的土地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起飞的航班,摄影师@林宇先) ▼
经由一条条天空之路 奔向另一座城市
(掠过城市上空的客机,摄影师@卢文) ▼
在那里 正有人等待着、盼望着 他们的归来 (机场到达大厅,摄影师@杨叙) ▼
这样的故事 年复一年地上演 而预计5年之后 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中心 形成的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 三个世界级机场群 将领衔全国 320个 民用运输机场 编织出一张更为密集的空中网络 (上文数据为届时已建成的机场;下图为2025年全国民用运输机场分布,制图@陈思琦&赵榜/星球研究所) ▼
到那时 北至千里冰封的漠河 南抵碧海潮生的三沙 将会有更多人 经由一条条天空之路彼此相连 喷气式引擎的轰鸣 也将伴随着更多人的归途 (一架在夕阳下缓缓降落的客机,摄影师@卢文) ▼

然而 即便民航客运的发展一马当先 但40天内30亿人次的运输需求 实在太过于庞大 中国人的回家路上 还需要一张 运输能力更加强大的网络
02 2.6%→17.3%
今年春运期间 全国铁路客运量 预计将达到 4.4亿人次 几乎是民航运量的近 6倍 在钢铁之路的加持下 春运目标的进度条将增至
17.3%
(春运期间铁路客运量预计占 比,制图@赵榜/星球研究所) ▼
从20世纪50年代起 一座座人头攒动的车站 一列列蜿蜒前行的列车 便伴随 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走过一年又一年的回家路 (1954年铁道部成立春节旅客输送办公室,是铁路春运的最早记载;下图为人来人往的北京站,该站址建成于1959年,摄影师@CHA-CHA)

到了20世纪90年代 以经济特区为首的 众多东部沿海省市 开始飞速崛起 不计其数的人们
为了打拼生活、为了闯荡梦想 开始以空前的规模 向这些地区迁移流动 (抵达上海南站的乘客,明亮的灯箱展示着这座城市最闪耀的一面,摄影师@吕威) ▼

仅广东一省 便聚集了全国近 25% 的流动人口 是排名第二的浙江省的2倍之多 相当于每5个广东人中 就有1名跨省远道而来 成为这座城市的建设者 (上文跨省流动人口为2015年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局《2018年广东人口发展状况分析》;下图为广州站,1974年投入运营,摄影师@林宇先) ▼
因而每逢年关将至
火车站中便人潮涌动 几乎一票难求 (近年来,随着购票渠道更加多元,“买票难”的情况已逐渐改善;下图为站前广场上的人群,摄影师@卢文) ▼
对他们来说 一张小小的车票
一条长长的铁轨 便是乡愁 (清晨7点,一列驶向远方的列车,拍摄于郑州火车站,摄影师@焦潇翔) ▼

时至今日 广州依然是春运期间 铁路发送旅客最多的城市 但 广州南站已取代广州站 成为新的中流砥柱 在这里 春运期间旅客发送量 已突破1000万人次 是此前广州站记录的2倍多 (上文广州南站旅客发送量为2019年数据,而2011年广州站春运期间发送旅客约471万人次,刷新其历史记录;下图为广州南站出发的动车组列车,摄影师@林宇先) ▼

京广高铁、贵广高铁 南广高铁、广珠城际 以及广深港高铁 五条重要的高铁干线汇聚于此 人称 “五龙交会” (广州南站主要高铁线路示意图,制图@陈思琦&赵榜/星球研究所) ▼
从这里出发的人们 北可穿越中原大地 直达首都北京 (京广高铁武汉段,下方为武鄂高速,摄影师@刘军) ▼

南可通过深圳和珠海口岸 进入港澳特区 (广深港高铁和广珠城际两条线路同框出镜,远处的是广深港高铁,摄影师@林宇先) ▼
又或是一路西行 翻越崇山峻岭
抵达广西
(南广铁路西江特大桥,跨度450米,是南广铁路上跨度最大的桥梁,摄影师@王璐) ▼

而就在一个月前 历经10余年修建的 成贵高铁 也已全线通车 它一端起于成都 另一端则在贵阳 与 贵广高铁 连成一线 (穿越广西桂林喀斯特地貌区的贵广高铁,摄影师@王璐) ▼

自此以后 人们只需要不到8小时 便能从广州一路直通成都 (成都东站,成贵高铁的始发站/终点站,摄影师@小强先森) ▼
在未来 这条高速铁路还将继续向北延伸 直至穿过横亘东西的秦岭山脉 抵达兰州和西宁 成为我国 “八纵八横”高铁网规划中 一条至关重要的纵向通道 (2019年底,我国高铁营业里程已达到3.5万公里;下图为“八纵八横”高铁网规划,制图@陈思琦&赵榜/星球研究所) ▼
在这张宏伟的蓝图里 每天将有数千对动车组 穿过高山深谷 (沪汉蓉高速铁路,是“八横”中沿江通道的组成部分,顺长江而上连接上海、武汉和成都,下图为野三河大桥,位于湖北恩施境内,摄影师@王璐) ▼

跨过大江大河 (沪汉蓉高铁穿越宜昌长江大桥,摄影师@王璐) ▼
或在巍巍群山间穿破云雾 (渝贵高铁,连接重庆和贵阳,是“八纵”中连接包海通道的组成部分,下图为夜郎河特大桥,位于贵州遵义境内,摄影师@王璐) ▼
或在莽莽雪原上绝尘而去 (长珲城际铁路,连接吉林长春和珲春,在长春与“八纵”中的京哈通道相连;下图为松花江上新老两座铁路大桥并驾齐驱,摄影师@刘慎库) ▼
仅在春运的40天里 动车组运量将超过2.7亿人次 约为同期铁路客运总量的 63% 而另外 37%的客流 则将由一列列普速列车 通过一张线路更密、里程更长的网络 去往全国各地、四面八方 (上文数据参考新华网报道《前瞻2020年春运十大新变化》,但要注意的是也有部分普速铁路上有动车组运行;下图为在雪原上穿行的精伊霍铁路,这条铁路是第一条电气化铁路,连接兰新铁路,直通霍尔果斯边境国门,摄影师@赖宇宁) ▼
这便是中国的 普速铁路网 由12条主要通道相互交织 将中国的东北、京津冀、山东半岛 长三角、珠三角、西北和西南等地区 连为一体 (普速铁路网示意图,制图@陈思琦&赵榜/星球研究所)

截至2019年底 其总营业里程约10.4万公里 是高铁里程的 近3倍 (本文提及的“里程”均为营业里程;夕阳下,列车驶过沪昆铁路钱塘江大桥,这条线路是长三角-云贵通道中的组成部分,摄影师@ 吕杰琛 ) ▼

然而在20多年前 行驶在这张网络上的 列车 平均时速仅有约48公里 即便是北京至上海的重点干线 全程也要耗费 近 17个小时 作为当时全国仅有的铁路网络 显得格外捉襟见肘 (站台上等待上车的人们,拍摄于北京站,摄影师@李睿) ▼

在漫长的回家路上 窗外 的风景 缓缓掠过 (小小的车窗连接着车内、车外两个世界,拍摄于北京站,摄影师@李睿) ▼

拥挤的车厢 热闹嘈杂 (由漠河开往哈尔滨的K7042次列车,摄影师@邱会宁) ▼
无尽的泡面 堆积成山 (请横屏观看,眼花缭乱的泡面墙,拍摄于广州站广场,摄影师@卢文)


诸如此类种种情景 逐渐成了人们心中 最为鲜明的时代记忆 (1991年10月,历经近90年风霜的老汉口站退出历史舞台,今天的新汉口站全线开通,摄影师@姜轲) ▼
而转变发生在1997年4月1日 以京广、京沪、京哈 三大铁路干线为先锋 吹响了中国 铁路大提速的号角 (经过黄鹤楼脚下的京广铁路,摄影师@姜轲) ▼
自此以后 车窗外的风景变换越来越快 回家的路途也显得越来越短 (行驶在京哈铁路上的第五代“朱德号”列车,摄影师@霍春光) ▼
历时7年 五次铁路 大提速 将客运列车最高时速 提高至200公里 北京至上海只需不到 13小时 而在万众瞩目的京沪高铁开通后 这趟旅程更是缩短至 不到5小时 昨日今夕,恍如隔世 (京沪高铁丹昆特大桥,全长约165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桥梁,拍摄于苏州阳澄湖,摄影师@丁俊豪) ▼

如今 普速铁路网、高速铁路网 两张方兴未艾的钢铁网络 共同铺展在中国大地之上 全年客运量超过30亿人次 相当于运送了2个多中国的人口 (长吉高铁与京哈铁路在长春站外交汇,摄影师@霍春光) ▼
而随着铁路运力与日俱增 每年春运的铁路客运量 也开始连年上升 未来 在中国人的回家路上 一条条纵横交错的钢铁之路 还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行驶在长白快速铁路上的“动力集中型复兴号”动车组,运行时速160公里,与常见的动力分散型动车组不同,仅由列车一端的动力车提供动力,因其绿色涂装也被称为“绿巨人”;在未来,还会有更多普速铁路列车升级进入“动车时代”,摄影师@霍春光) ▼

03 17.3%→98.5%
然而 在春运的浪潮中 运量最大的并非铁路 而是 公路
短短40天里 它将以“一己之力” 运送旅客约 24.3亿人次 在所有交通方式中“一骑绝尘” 若和民航、铁路共同计算 足以完成春运总客运量的
98.5%
(以上公路客运量不包括自驾出行的人数,因此公路承载的流量实际上会更大;下图为春运期间公路客运量预计占比,在参考资料中也称“道路客运量”,制图@赵榜/星球研究所) ▼
在中国 铁路里程约13.9万公里
可绕赤道约3.5圈 而公路里程 则将近 485万公里 可绕赤道超过 120圈
它们连接繁华的都市 (武汉光谷广场,公路向6个方向延伸,使用华为Mate30系列流光快门拍摄,摄影师@姜轲) ▼

深入偏僻的乡村 (吉林省洮南市胡力吐村,位于吉林和内蒙古的交界处,摄影师@邱会宁) ▼

如同毛细血管一般 百折千回、密密匝匝 覆盖在大地之上 (中国的主要公路网,制图@陈思琦&赵榜/星球研究所) ▼
然而 如此 错综复杂的庞大网络 却非一日而就
早在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年 春运总客流量已突破 1亿人次 但全国上下的 公路标准 却依然参差不齐 人们回家的路途 也依然缓慢而颠簸
直到1981年 一套雄心勃勃的 干线公路网络规划方案 应运而生 70条规划线路 十万公里里程 每一条均以字母 “G”为标识 使用3位数字统一编号 人称 “国道网” (1981年,《国家干线公路网(试行方案》发布,后1994年完成调整;下图是在太行山中盘旋上升以降低坡度的G208,摄影师@邓国晖)


它包括 12条以数字“1”作为编号开头 从北京 向四面八方铺开的 首都放射线
28条以数字“2”开头 纵向延伸的 北南纵线 (试行方案中规划纵线28条,后调整中取消1条;下图为连接内蒙古二连浩特和山西长治的G208,太行山区段,摄影师@邓国晖) ▼
以 及30条 以数字“3”作为编号首位 横向展开的 东西横线 (试行方案中规划横线30条,后调整中取消1条;下图为连接西宁-喀什的G315,摄影师@咖啡泡面) ▼

经过近10年的建设 十万公里国道基本连通 但其中二级公路以上路段 却还不到全部国道里程的1/4 (上文1990年末数据来源《中国公路史》第二册;下图为G218,连接伊宁和若羌,部分路段已年久失修,摄影师@赖宇宁)

但正是这个时期 国家进入了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 人口快速流动、经济高速发展 春运客运量迅速突破 7亿人次
也正是在这个时期
铁路的运力紧缺、一票难求 令其客运份额连年下跌 至1994年时已跌破10% 而这部分损失的客流量 几乎全部涌入了公路之中 (北京丰台区六里河长途客运站,摄影师@CHA-CHA) ▼

然而 当公路上汽车、非汽车、 行人 相互交叉混行 通行能力将大幅降低 因此一般双车道的二级公路 日均交通量不超过15000辆 (在车流量较大的路口,常通过修建立交桥避免交叉混行,摄影师@林宇先) ▼
这就意味着
面对日益沉重的运输压力 一种“更宽、更快、更强”的公路 势在必行
这份使命 最终被寄托 在 高速公路 身上 对这种公路来说 二级公路的最大交通量 仅仅只达到它的下限 (上文数据参考《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 B01-2014》,交通量数值均为“年平均日交通量”设计值;下图为从高空俯瞰的一座高速公路立交桥,摄影师@王警) ▼

于是到1997年底 全国已有27个省份 纷纷实现高速公路“零的突破” 4年后 中国高速公路里程 更是跃居世界第二 仅当年春运期间的公路客运量 便已接近 13亿人次 (连霍高速G30段,它的西安-临潼段是陕西省第一条高速公路,摄影师@赖宇宁) ▼

散落各地的高速公路 效果便如此立竿见影 那么如果有朝一日 高速公路也连接成网 又将会怎样呢?
2004年 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正式出炉 一幅振奋人心的图景已然展开 它同样包括 从北京出发的 首都放射线 共7条 (首都放射线从正北方向开始顺时针编号G1-G9;下图为G5北京-昆明高速,其中的雅西高速段建设难度最大,摄影师@小强先森) ▼
纵贯全国的 北南纵线 共9条 (纵向路线编号为2位奇数,区间G11-G;下图为G55二连浩特-广州高速上的仙神河大桥,在太行山的漫天风雪中傲然挺立,仿佛凌空而过,摄影师@邓国晖) ▼
横亘大地的 东西横线 共18条 人称 “7918网” (横向路线编号为2位偶数,区间G10-G90;下图为深入迷雾的蓉昌高速 G4217 ,是沪蓉高速G42的一条联络线,摄影师@小强先森) ▼

时至今日 这些“最高等级公路” 以旗鼓相当的里程
承担了2倍于普通国道的交通量 (上文数据来源《2018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交通量指标取“年平均日交通量”,下图为G4京港澳高速,全国最车流量最大的高速公路之一,上方为通向郑州新郑国际机场的城际铁路,摄影师@焦潇翔) ▼
而未来 这张国家高速公路网 还将再增加2条北南纵线 将 全国所有超过20万人口的城市 紧密相连 (国家高速公路网布局,制图@陈思琦&赵榜/星球研究所) ▼
曾经的普通国道网络 更将新增北南纵线20条 东西横线31条 以及联络线81条 最终实现“县县覆盖” (普通国道网络,制图@陈思琦&赵榜/星球研究所) ▼
加之里程超过440万公里的
省道、县道、乡道、村道 中国大地上 各类蜿蜒曲折的道路 跨过茫无涯际的海湾 (G15杭州湾跨海大桥,拍摄于海天一洲西北,摄影师@楼晋瑜) ▼
穿过人迹罕至的荒野 (G315,连接青海西宁和喀什,摄影师@咖啡泡面) ▼

翻越连绵不绝的群山 (G318折多山垭口,位于四川甘孜境内,摄影师@小强先森) ▼

直至连接每一座小镇、 村庄 (四川德阳市中江县郊外的小路,摄影师@胡澍) ▼

而在它们的尽头 总有一些人会在等待 (一位姑娘刚接回在外打工的父亲,拍摄于吉林省洮南市胡力吐村,摄影师@邱会宁) ▼
也总有一扇门留着灯光 (拍摄于广州荔湾区多宝街,摄影师@卢文) ▼

04 98.5%→100%
天上地下 密密麻麻的航线、铁路、公路 已将绝大部分人 送往天南地北各个角落
最后 4500万人次的运输任务 将由一条条“水上之路”来完成 (春运期间水运客运量预计占比,制图@赵榜/星球研究所)

这是一种 运量大、成本低的运输方式 无论是旅客还是汽车 (武汉的长江渡轮,摄影师@姜轲)


甚至 火车 都能通过轮渡直接运输 (在没有桥梁时,火车也需要乘船过海;下图为琼州海峡码头,摄影师@管俊鸿)

而春运期间 将有1.9万余艘客运船舶 穿行于渤海湾、舟山水域 海峡、 琼州海峡等重点水域 以及长江、珠江、京杭运河等 重点内河航道之上 (内河航道分布,制图@陈思琦&赵榜/星球研究所) ▼
至此 以民航、高铁、高速公路为 骨架 普铁、航道、普通国道为 血脉 省道、农村公路等 为 基础 一个 “十纵十横”的通道网络 正逐渐形成
这张网络上 有多少中国人 就有多少中国人的回家路 (“十纵十横”综合运输通道网络,制图@陈思琦&赵榜/星球研究所)

在这些路上 我们顶着拂晓的寒风 奔赴一个又一个站点 为的是 回家 (早上6点51分的郑州火车站,摄影师@焦潇翔) ▼
我们风尘仆仆 辗转一座又一座城市 为的是 回家 (出站的人群,拍摄于四川峨眉山站,摄影师@CHA-CHA) ▼
我们翘首以盼 哪怕历尽等待的焦急 (排队候车的长队,拍摄于北京站,摄影师@CHA-CHA) ▼
哪怕饱尝风雪的考验
为的仍是回家
(路上归人,拍摄于伊犁河畔,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绰霍尔乡,摄影师@赖宇宁)


而包括临时加开的 10.4万个夜间航班 302对临客列车
107.5对夜间动车 以及137班夜间轮渡在内
数以万计的飞机、列车、客车、客船 以及不计其数的春运工作者 也正夜以继日、孜孜不倦 为 14亿人的回家路 保驾护航 (夜色中依然忙碌的郑州火车站,摄影师@焦潇翔)

此时此刻 一个国家正准备过年 万家团圆的日子就要到来 你 准备好了吗? (人潮退去,留下的是回忆;时代巨变,不变的是乡愁;使用华为Mate30系列拍摄于汉口火车站,摄影师@刘军)

. . . 【写在最后】 实际上 就单日客运量而言 暑期、国庆都曾打破“春运”的记录
但仍然只有在“春运”期间 人们脚下的道路、身处的旅程、怀揣的情感 才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毕竟此时一条条道路连接的 是天南地北的山河、城市、村庄 更是14亿中国人渴望团圆的心愿 在此
星球研究所联合华为Mate30系列 用镜头记录下这些道路上的风景和故事 祝所有回家路上的人们 所有坚守春运岗位的人们 心意相联、年年有为!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创作团队
编辑:王昆 图片:任炳旭、谢禹涵
设计、动画:赵榜 地图:陈思琦 审校:云舞空城、张楠、王朝阳 首图摄影师:胡澍
参与专题拍摄的所有摄影师 (按首字笔画数排序)
丁俊豪、小强先森、王璐、王警
邓国晖、卢文、吕杰琛、吕威
刘一檠、刘旭、刘军、刘峰峰
刘慎库、李艺爽、李文博、李睿
邱会宁、林宇先、咖啡泡面
CHA-CHA、胡澍、秋裤、姜轲
焦潇翔、谢清晨、楼晋瑜
赖宇宁、管俊鸿、霍春光
【参考文献】

[1] 中国*网,交通运输部“十三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专题等官方网站
[2] 国家*. 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年-2030年).
[3] 国家*. 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16年).
[4] 国家*. 全国民用运输机场布局规划(2017年).
[5] 中国民航局. 2018年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
[6] 中国民航局. 2018年民航机场生产统计公报.
[7] 中国统计局. 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
[8] 交通运输部. 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2007年).
[9] 人民交通出版社. 中国公路史(1-2册).
[10] 飞常准airsavvi | Map网站.
... The End ..

热心网友

北京回洮南现在能回去吗?
答:现在疫情还处于发展阶段,最好等一等,看情况再说。

热心网友

因为全国各地的疫情都是特别紧张的,你要从北京回兆南,我认为现在是不可以的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