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夜静春山空”前一句是“人闲桂花落”。
此句出自唐代王维的《鸟鸣涧》,原文: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翻译:
寂无人声,芬芳桂花,轻轻飘落。青山碧林,更显空寂。明月升起,惊动几只栖息山鸟。清脆鸣叫,长久回荡空旷山涧。
注释:
1、鸟鸣涧:鸟儿在山涧中鸣叫。
2、人闲:指没有人事活动相扰。闲是指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3、桂花:此指木樨,有春花、秋花等不同品种,这里写的是春天开花的一种。
4、春山:春日的山。亦指春日山中。
5、空:空寂、空空荡荡。空虚。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
6、月出:月亮升起。
7、时鸣:偶尔(时而)啼叫。
《鸟鸣涧》赏析
关于这首诗中的桂花,颇有些分歧意见。一种解释是桂花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种类,此处所写的当是春日开花的一种。另一种意见认为文艺创作不一定要照搬生活,传说王维画的《袁安卧雪图》,在雪中还有碧绿的芭蕉,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同时出现的事物,在文艺创作中是允许的。
不过,这首诗是王维题友人所居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五首诗每一首写一处风景,接近于风景写生,而不同于一般的写意画,因此,以解释为山中此时实有的春桂为妥。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这首诗也是这样。但诗中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动之所以能够发生,或者能够为人们所注意,正是以静为前提的。“鸟鸣山更幽”这里面是包含着艺术辩证法的。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鸟鸣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