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22:09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9 11:24
一代贤相诸葛亮写给其子诸葛瞻的《诫子书》,全文短短八十六字,虽阐述的是敬业奉献、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其原文如下:
夫君子之行,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
韬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叹穷庐,将复何及也。
宁静
“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学须静也”。宁静才能够静思反省,修养身心,为官做人才能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做到不受利诱,不受物惑。
节俭
“俭以养德”。以节俭培养自己的德行。审慎理财,量入为出,不但可以摆脱负债的困扰,更可以过着怡然的简朴生活,不会成为物质的奴隶。
明志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要事事讲求名利,要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做到视名利淡如水,视责任重如山。面对未来,你的理想信念动摇过吗,你有历史使命感吗,你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观念吗?
学习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诸葛亮不是天才论的信徒,他相信才能是学习的结果。选择学习就是选择进步,你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毅力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决心和毅力非常重要,因为缺乏了意志力、缺少了持久力,就会半途而废。
效率
“韬慢则不能励精”。凡事拖延就不能够快速地掌握要点。计算机时代是速度的时代,样样事情讲求效率,想不到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智慧,也一样不谋而合。
品质
“险躁则不能治性”。心理学家说:“思想影响行为,行为影响习惯,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影响命运。”诸葛亮明白生命中要作出种种平衡,要“励精”,也要“治性”。
时间
“年与时驰”、“意与岁去”。时光飞逝,意志力又会随着时间而消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时间管理”是个现代人的观念,细心想一想,时间可以被管理,每天二十四小时,不多也不少,唯有管好时间,善用每分每秒,我们不能蹉跎岁月。
进取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当自己变得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岁月,也于事无补。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陶醉于已有的成绩而稍有懈怠,没有任何理由固步自封而止步不前,没有任何理由满足现状而不思进取。要始终居安思危,更要善于思危奋进。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9 12:42
南怀瑾
平常人谈到修养的问题,很喜欢引用一句话--“宁静致远,淡泊明志。”这是
诸葛亮告诫他儿子如何作学问的一封信里说的,现在先介绍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
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 (蹈< 忄旁>)慢则不能研精,
险躁则不能理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有人说文人都喜欢留名,其实文人喜欢把自己的著作留给后人。好名好利,是人
心的根本病根,贤者难免。先不谈古人,就拿现在来说,几十年来,不知出版了多少
著作,但其中能被我们放在书架上要保留它到二三十年的,又有几本书?尤其现在流
行的白话文章,看完就丢,只有三分钟的寿命,因为它缺乏流传的价值。一本著作,
能够使人舍不得丢掉,放在书架上,才有流传可能。所以留名是很难的。清代诗人吴
梅村说的:“饱食终何用,难全不朽名。”一点不错。
所以古人又有一句名言说:“但在流传不在多”。比如诸葛亮的一生,并不以文
章盖世,当然是他的功业盖过了他的文章。而他的文章只有两篇『出师表』,不为文
学而文学的写作,却成为千古名著,不但前无古人,也可以说是后无来者,可以永远
流传下去。他的文学修养这样高,并没有想成为一个文学家。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
一个事业成功的人,往往才具很高,如用之于文学,一定也会成为一个成功的文学家。
文章、道德、事功,本难兼备,责人不必太苛。
诸葛亮除了『出师表』外,留下来的都是短简,文体内容精炼得很,一如他处世
的简单谨慎,几句话,文体就解决了。看他的传记里,孙权送他东西,他回信不过五
六句话,把意思表达得非常清楚,就这么解决了。
这一篇『戒子书』,也充分表达了他的儒家思想的修养。所以后人讲养性修身的
道理,老实说都没有跳出诸葛亮的手掌心。后人把诸葛亮这封信上的思想,换上一件
衣服,变成儒家的。所以这封信是非常有名的著作。他以这种文字说理,文学的境界
非常高,组织的非常美妙,都是对仗工整的句子。作诗的时候,春花对秋月,*对
长空,很容易对,最怕是学术性、思想性的东西,对起来是很难的。结果,诸葛亮把
这种思想文学化。后来的八股文也是这样,先把题目标好,所谓破题,就是把主题的
思想内涵的重心先表达出来。他教儿子以“静”来做学问,以“俭”修身,俭不是节
省用钱;自己的身体、精神也要保养,简单明了,一切干净利落,就是这个“俭”字。
“非淡泊无以明志”,就是养德方面;“非宁静无以致远”,就是修身治学方面;“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是求学的道理;心境要宁静才能求学,才能要靠学问培养
出来,有天才而没有学问修养,我们在孔子思想里也说过的,“学而不思,思而不学”
的论点,和“才须学也”的道理是一样的。“非学无以广才”,纵然是天才,如没有
学问,也不是伟大的天才。所以有天才,还要有广博的学问。学问哪里来的?求学来
的,“非静无以成学”。连贯的层次,连续性的对仗句子。“(蹈<忄旁>)慢则不能
研精”,“(蹈< 忄旁>)慢”也就是 “骄傲”的这个“骄”字。讲到这个“骄”字
很有意思,我们中国人的修养,力戒骄傲,一点不敢骄傲。而且骄傲两个字是分开用
的:没有内容而自以为了不起是骄,有内容而看不起人为傲,后来连起来使用为骄傲。
而中国文化的修养,不管有多大的学问、多大权威,一骄傲就失败。孔子在』论语『
中提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一个人即使有周公的才
学,有周公的成就,假使他犯了骄傲和很吝啬不爱人的毛病,这个人就免谈了。
我们中国人力戒骄傲,现在外国文化一来,“我有了他真值得骄傲”这类的话就
非常流行,视骄傲为好事,这是根据外国文字翻译错了,把骄傲当成好事。照中国文
化规规矩矩翻译,应该是“欣慰”就对了。这是几十年来翻译过来的东西,将错就错,
积非成是,一下子没办法改的地方。但是将来维护我们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是要想
办法的。有许多东西,都要慢慢改,转移这个社会风气才是对的。
再回到本文“(蹈< 忄旁>)慢则不能研精”,(蹈< 忄旁>) 就是自满,慢就
是自以为对。主观太强,那么求学文就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为什么用“险
躁”?人做事情,都喜欢占便宜走捷径,走捷径的事就会行险侥幸,这是最容易犯的
毛病。尤其是年轻人,暴躁、急性子,就不会理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这个
地方,有些本子是“志”字,而不是“意”字,大概“意”才对,还是把它改过来。
--年龄跟着时间过去了,三十一岁就不是三十岁的*,三十二岁也不同于三十一
岁。人的思想跟着年龄在变。“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少年
不努力,等到中年后悔,已经没有法子了。
看诸葛亮的『戒子篇』,同他作人的风格一样,什么东西都简单明了。这道理用
于为政,就是孔子所说的“简”;用以持身,就是本文所说的“俭”。但是文学的修
养,只是一种附庸,这是作学问要特别注意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9 14:16
学习和品行两个方面,
第二问应该有吧!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9 16:08
从静、俭、学、志这几个方面及其利害关系谈了自己的看法。
静就是心境安宁清静,心里没有杂念,自己的目标明确,反之,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最终很可能一事无成。
俭就是勤俭淡泊,生活简单不奢华,这样你才有进步的意志,反之,又要这个又要那个,最终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最初要的是什麽了,或者你什麽都有了,满足了,还怎末可能有追求真正目标的坚定意志呢。
其实古人早就明白精神与物质的相辅相成关系,精神求简单,物质求简单,这样学起东西来才容易,增长才能也不在话下,所以“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如果学已经不是问题了,能静下心来学了,那增长才能指日可待,如果有坚定的志向,那学的态度会坚定的多,学的动力会充足的多,所以“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反之,如果做事散漫躁乱,则会造成脾气不好甚至精神不好。没有聚精会神地去做这件事,结果当然不会满意,你脾气能好得了吗?经常的这样发脾气内耗,你能有好的精神吗?这样恶性循环下去,一年年过去,一天天拖延,你大概只能“悲守穷庐”了。
这是一个人必须有的学习态度,不只是做学问。当今社会当然仍然有重要作用。
当官的成天想着捞钱、花天酒地,无限被满足,怎末可能还有心情想着人民的事呢?
学校教授总想着赚钱、和女学生发生关系,这样能教出才子来?能研发出科研成果?能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做学生的整天不想想自己的志向是什麽,为以后做什麽而学习,打好学习基础和多多增长见识,整天迷恋网游和早恋,碰上作业里不懂的难题就上网找百度知道乞求别人帮住完成作业,这样,你能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
你也就是肉联厂里生产出来的千万个同规格的火腿之一,还是劣质的。
所以,楼主,《诫子书》这篇文章如果你能自己多多揣摩,深刻理解一下的话,我相信,你能自己写出属于自己的满意答案而不是从上面复制粘贴。
综上所述,孔明先生在《诫子书》中表达的看法,在当今甚至在将来都绝对绝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