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6:2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6 20:15
宝相楼位于慈宁宫花园北部,原先是明代咸若馆的东配殿,在清代的乾隆年间,被改建为楼式建筑,是园中主体建筑咸若馆的东配楼,是清代皇太后和太妃们的礼佛之所。
宝相楼坐东面西,为上下两层,面阔7间,绿琉璃瓦黄剪边卷棚歇山式顶。前檐出廊,明间开门。下层南北墙各辟一小门,门内为楼梯间,循梯而上即可至二层。
上下层均隔为既连通又成室的7间佛堂,除明间外,其余6间均于下层天花处开天井,使上下两层因天井而贯通,上层环天井设紫檀木围栏。
楼下明间原供释迦佛立像,其余6间分置"大清乾隆壬寅年敬造"款掐丝珐琅大佛塔6座,塔顶直达天井口。塔周围三面墙壁上均挂通壁大唐卡,共画*神像54尊。
楼上明间原供木雕金漆宗喀巴像,三面墙壁挂释迦画传、宗喀巴画传唐卡。其余6间正面设供案,供显、密主尊像,每室9尊,共54尊,与楼下6室所供54尊*神像相对应;两侧面设壁嵌式千佛龛,每间供小铜像122尊,6室共计732尊;千佛龛下为壁隔式紫檀木经柜,藏贮各种佛经。
宝相楼除明间外,其余6室依显宗、密宗、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父续、无上瑜伽部母续分别配供佛像、唐卡、供器,集显宗和密宗为一体,体现了藏传佛教格鲁派显密兼修的修持特色,成为清宫佛堂的一种重要模式,清宫档案中称之为"六品佛楼"。
在咸若馆西侧为吉云楼,坐西面东,面阔7间,东与宝相楼相对。明代原为咸若馆西配殿,后来改建为二层楼阁,上悬有满汉两文书写的"吉云楼"匾。
楼的上下两室内正中均供有大尊佛像。佛像两侧各有一个长方形底座及多层台阶的金字塔式供台,供台顶部是一道长墙式的千佛龛。供台上层层摆放五彩描金擦擦佛母像。
四壁和屋梁各处满做千佛龛,内供相同的五彩描金擦擦佛母像,共计10000余尊,是为宫内一处名副其实的万佛楼。
这种专供擦擦佛的宽敞殿堂可能是内地藏传佛殿中仅存者,*也未见有实例,是极其珍贵的佛教遗迹。
慈荫楼是清宫内的藏经楼,位于慈宁花园北端、咸若馆后。慈荫楼坐北朝南,上下两层,各面阔5间,绿琉璃瓦黄剪边卷棚歇山顶。下层东梢间为过道,前后设门,可通慈宁宫,西墙开门通室内。
上层明间开门,次、梢间为槛窗,西梢间设楼梯。北壁设通壁的供经龛,曾供藏著名的北京版藏文大藏经《甘珠尔经》108部。正中是佛龛,供奉释迦牟尼佛等金铜佛多尊。龛前有长供案,陈设佛塔和供器等物。
含清斋位于慈宁宫花园内东侧、宝相楼以南,与西侧延寿堂对称而立。含清斋坐北朝南,房前为一狭长小院,院西侧开随墙小门。
主体建筑以天井分作前后两部分,前房面阔3间,进深3间,平面略呈方形,覆三卷勾连搭式灰瓦卷棚硬山顶。后房面阔3间,进深1间,灰瓦卷棚硬山顶。前后房之西次间当中有穿廊相通,前后房之西山墙以院墙连为一体,使含清斋外观看去仿佛一座的小院。
前房明间开槅扇门,其余为槛墙支摘窗。后房西墙开一花窗,外设砖砌窗罩。穿廊朝向天井一侧开步步锦槅扇门。斋内以装修隔为小室,分隔形式灵活。
整座建筑灰瓦、青砖,不施斗栱、彩画,装饰朴素,色彩淡雅,在慈宁宫花园浓荫茂木的掩映中,颇具江南建筑的情趣。斋前楹联为:轩楹无藻饰;
几席有余清。
正是其朴素的建筑风格的写照。
至于因何修建含清斋,乾隆皇帝曾在《建福宫题句》自注中写道:慈宁宫花园葺朴宇数间,以备慈躬或不豫,为日夜侍奉汤药之所,丁酉正月即以为苫次。
1777年,乾隆的母亲孝圣太后崩逝,奉安于慈宁宫正殿,乾隆皇帝确于含清斋守孝。后因王公大臣恳请,又返回养心殿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