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17:4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31 13:33
在豆瓣网上的“父母皆祸害”小组中,许多孩子的真实感受被揭露,他们以一种直接而尖锐的方式表达了对父母教育方式的质疑。这些帖子并非简单的反抗,而是孩子们寻求改变现状、寻找更好生活的积极行动。主角杰丝在小说《自杀俱乐部》中的经历,反映了她对父母过度压力的抵抗,她认为,反对父母并非出于不孝,而是为了自我成长和幸福。
有的父母以极端的言辞威胁孩子,如章锐所述,他的父亲甚至鼓励他若考不上一本就去死,这反映出教育压力的沉重。心理学专家武志红指出,家长往往将理想中的孩子形象强加于现实,忽视了孩子的个性和需求,这可能导致孩子的心理创伤。
50后的父母,生活在一个国家安排一切的时代,他们试图延续这种模式,为孩子规划未来。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是故意的“祸害”,他们也是时代的产物,只是在尽力为孩子提供他们所理解的安全。新京报认为,孩子们的表达并非出人意料,社会和父母应给予理解和接纳。
中国青年报强调,子女并非父母的私有财产,教育不能仅仅基于个人意愿,即便是出于爱。新民晚报则指出,如果教育方式损伤了孩子的天性,父母被冠以“祸害”之名,也是情有可原。资深记者张坤看到了这背后年轻人争取自己声音的努力,他认为教育改革应该从父母的观念改变开始。
全国常委朱永新认为,中国教育的问题应当从家庭层面入手,孙云晓作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副主任,也指出父母本身也在教育困境中挣扎,他们能将孩子养大已经不易。总的来说,这些讨论揭示了教育改革需要更深层次的反思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