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以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最为重要。前者是催化谷氨酸与丙酮酸之间的转氨作用,后者是催化谷氨酸与草酰乙酸之间的转氨作用。转氨酶催化的反应都是可逆的。
谷丙转氨酶ALT主要存在于肝脏、心脏组织细胞中,当这些组织发生病变时,该酶活力增多。谷草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心肌,其次是肝脏、骨骼肌和肾脏等组织中。
转氨酶可按底物的不同分成3大类:L-α-氨基酸转氨酶、ω- 氨基酸转氨酶和D-氨基酸转氨酶。转氨酶的辅基是磷酸吡哆醛或磷酸吡哆胺,两者在转氨基反应中可互相变换。
扩展资料
转氨酶需要辅酶吡哆醛-磷酸盐,当氨基酸转化为酮酸时,其在反应的第一阶段转化为吡哆胺。酶结合的吡哆胺反过来与丙酮酸,草酰乙酸或α-酮戊二酸反应,分别产生丙氨酸,天冬氨酸或谷氨酸。许多转氨反应发生在组织中,由对特定氨基/酮酸对特异的转氨酶催化。
反应很容易逆转,方向由哪种反应物过量决定。例如,特定酶来自反应物对之一;谷氨酸和丙酮酸之间的反应,使α-酮戊二酸和丙氨酸被称为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或简称GPT。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转氨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谷草转氨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谷丙转氨酶
热心网友
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最为重要。
特点:前者是催化谷氨酸与丙酮酸之间的转氨作用,后者是催化谷氨酸与草酰乙酸之间的转氨作用。转氨酶催化的反应都是可逆的。
转氨酶可按底物的不同分成3大类:L-α-氨基酸转氨酶、ω- 氨基酸转氨酶和D-氨基酸转氨酶。转氨酶的辅基是磷酸吡哆醛或磷酸吡哆胺,两者在转氨基反应中可互相变换。
临床意义:
1、谷丙转氨酶主要存在于肝脏、心脏组织细胞中,当这些组织发生病变时,该酶活力增多。
一般以ALT超过正常参考值上限2.5倍,持续异常超过半个月,作为诊断肝炎的标准。慢性HBV感染者多有不同程度的免疫耐受性,ALT测定结果即使未达到此值,如长期迁延不降,也可诊断为肝炎,此种情况往往预示病情较严重。
血清ALT测定对肝炎的诊断具有灵敏性高、特异性较差的特点。肝外许多因素可引起血清ALT活性增高,如营养不良、酗酒、心肌病、脑血管病、骨骼肌疾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胰腺炎等。此外,某些对肝脏有毒性的药物和毒物,如氯丙嗪、异烟肼、奎宁、水杨酸制剂、氨苄西林、四氯化碳、有机磷等亦可导致血清ALT活性增高。
2、谷草转氨酶
在急性病毒性肝炎时,血清AST活性可明显增高,一般为正常参考值上限的10~30倍,不高于同时测定的血清ALT活性。当血清AST活性增高持续超过ALT活性时,提示肝炎病变呈慢性化和进展性。
肝硬化、肝癌、肝淤血、胆道梗阻可正常或轻度升高。
AST在心肌细胞中含量最高,心肌梗死时血清AST活性增高,在发病后6~8小时血清AST活性开始上升,18~24小时达高峰,AST活性峰值与梗死灶大小成正比。若无新的梗死发生,4~5天后酶活性恢复正常;若再次上升则提示梗死灶扩大或有新的梗死发生。
肌炎、挤压综合征、肌肉损伤、肾炎及肺炎等也可引起血清AST活性升高。
结合AST/ALT的比值,可以进一步对肝脏疾病进行一些判断,当比值1,特别是>2时,表明主要是坏死型的严重肝脏疾病。
其他:部分对肝有毒性作用的药物如鲁米那、安定、非那西汀、呋喃类等可使AST浓度升高。
扩展资料:
转氨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中,包括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当肝细胞发生炎症、坏死时,转氨酶释放入 中,就会引起转氨酶浓度升高。因此,转氨酶高一般提示有肝损害。转氨酶高常见于肝病患者中,不同的肝病患者转氨酶高的危害也有不同。
如果是病毒性肝炎(如乙肝、甲肝、丙肝等)引起的转氨酶升高,此时转氨酶高常常表示肝脏有炎症活动,并伴有肝损伤,需要及早进行抗病毒治疗。如转氨酶过高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可能导致肝脏不断受损,继而形成肝硬化等。在中国,受转氨酶高的危害最多的就是病毒性肝炎患者。
如果是肝硬化或肝癌引起的转氨酶升高,表示患者的病情恶化或不稳定,同时肝硬化和肝癌容易引发并发症,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危及生命。
如果是酒精肝、脂肪肝引起转氨酶升高,不进行治疗的话,也导致肝脏不断受损最终形成肝硬化、肝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转氨酶
百度百科-谷丙转氨酶
百度百科-谷草转氨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