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对于河北省邢台沙河市十里亭镇下解村村民石延美来说,可比往年忙多了,她不仅要准备村里皮影戏剧团的传统表演,还排演了登上邢台市“春晚”的新剧目。
“往年,我们要出去搭台子演,今年村里新盖了皮影戏楼,一波波游客来看皮影,村里人气越来越旺了!”说起近年来的变化,石延美分外喜悦,“我们为‘春晚’新编了皮影戏《福禄寿三星赐福》,里面加了很多《西游记》里的故事,特别有意思!”
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沙河皮影戏,过去一度面临失传,如今成为下解村的一张“名片”,迎来络绎不绝的游客。同样吸引游客来到沙河的,还有佛照山的美景、王硇村的古石楼、白塔镇的农耕文化体验……太行深处的一个个传统村落,正焕发出新生机。近年来,沙河市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充分挖掘当地自然风光、人文风情、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将一个个别具特色的传统村落串点成线,连片发展,走出农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路。
荒山披绿 农民日子有奔头
在沙河市西部山区,苍翠群山之下是层叠的梯田、古朴的石板路、错落的石楼石房子……佛照山景区森林覆盖率高,即使在冬天也是别有一番看头,若是遇上下雪天,更成了一个粉妆玉砌的童话秘境。佛照山原名大安山,位于沙河市册井镇与柴关乡之间,因山下有座千年古刹封峦寺,故而得名佛照山。
如今满目苍翠的佛照山,过去曾是一片荒山秃岭。那时,山下的册井镇白庄村,由于水源匮乏,村民只能守着荒山种红薯、种果树,收成看天,有了收成还要肩挑背扛走十几里路才能卖出去,村里的青壮年有的外出打工,有的在山上从事采石劳动,粗放的发展方式让白庄村越来越贫穷。
穷则思变。2008年,经过多方调研,白庄村决定引进金沙河集团(以下简称“金沙河”),采取“村党支部+企业+农户”的模式开展佛照山景区开发建设。说干就干,流转荒山、封山育林、龙头带动……白庄村的村企共建之路慢慢起航。
村民白书录,过去一家5口人靠着几亩耕地、果园,勉强维持生计,一年收入1万元左右。在村企共建的东风下,他将自家果园和耕地全部流转了出去。随后,山上的果园被重新整合,白书录当年就承包经营了其中的30亩果园。
“管理果园,每月能领2500元的工资,果子卖了还能和金沙河五五分成,我们农民得实惠喽!”白书录说,这些年,随着果树管理经验、技术的不断提高,他的年收入也从四五万元提升到10万多元。
经过16年的发展,如今,白庄村田间道路硬化了,村里铺上柏油路,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每年村集体增收75万元。昔日的荒山,如今也变得树木葱茏、林果茂密。每到秋天,当漫山遍野的黄栌树叶,由绿转黄再转红,层林尽染,佛照山也迎来了一年最热闹的时候。在一年一度的佛照山“红叶节”上,游客慕名前来,在山下美食街品尝美食,进行汉服体验,再带上景区免费的矿泉水,一路登山赏景,或沿途果园采摘,玩得不亦乐乎。
“每年红叶节,白庄村会在佛照山景区预留70多个微商铺摊位,供村民免费使用,村民可以卖农产品,也可以卖小吃。”册井镇党委书记靳志广介绍,白庄村的探索成效,也让周边刘庄村、魏庄村纷纷效仿,未来册井镇还将继续扩大村企共建范围。
白庄村村民李书敏,去年通过报名免费得到一个摊位,在红叶节期间,通过为游客做拽面、水煎包和大锅菜等农家饭,一个月收入3万多元。“守在家门口也能就业,佛照山真是我们的花果山、致富山!”李书敏笑得合不拢嘴。
2024年,沙河佛照山“红叶节”期间,每天接待游客8万~10万人次,农民人均增收2万~4万元左右。
文化赋能 古村古戏有看头
青瓦布顶、红石砌墙,太行山脚下的王硇村古石楼群,有着600多年的历史,行走在古色古香的石板路上,触摸斑驳的墙体,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音。
王硇村不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也是一座有着丰富红色资源的村庄,抗日战争时期,沙河县抗日政府曾设在王硇村,邓小平、刘伯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2012年以来,王硇村深挖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修复了抗日政府、抗日高级小学等红色基地,修建了红色文化展馆、宣誓广场等红色阵地,与当地古石楼群相融合,打造出一张传统村落的红色旅游新名片。
如果完善基础设施是为乡村培“根”,那么发掘每个村庄背后独有的文化内涵,就是为乡村铸“魂”。沙河市委书记戎华奎介绍,沙河市充分挖掘每个村庄独特的资源优势、文化优势,将山水风光、农耕文化、红色文化、非遗文化与村庄古貌相融合,带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
双手对舞千古事,一帘灯影藏春秋。有着300年历史的沙河皮影戏,以下解村皮影戏最具代表性。
申请“非遗”,改造传统戏楼,引进年轻研发团队,推出文创产品,探索皮影戏直播模式……近年来,下解村为了传承和发展皮影戏,下了不少功夫。
2021年,“沙河皮影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4年,为满足更多游客体验,下解村新建了集展览、表演、直播于一体的两层戏楼。
“去年,我们推出的500余套皮影戏文创产品,仅两个月就销售一空。今年,新戏楼建成后,来村里看戏的游客越来越多了,下一步,我们马上要开直播了!”下解村党支部书记任进生说,未来将进一步做好“非遗+”文章,让传统村落热闹起来。
依托绿水青山发展休闲农业、挖掘革命历史发展红色旅游、传承非遗文化打造艺术村庄……文化的融入,让每个村庄有了更独特深刻的内涵。
沙河市现有中国传统村落38个,如今,到王硇村看古石楼群、重温红色历史、去下解村看皮影戏、到白塔镇体验农事耕作,已经成为游客热门的选择。
人才返乡 产业发展有势头
在刘石岗镇刘石岗村北部的“石岗别墅鸡”养殖园内,五颜六色的木屋底板悬空,外观高端精致,产蛋箱、饮水器、食槽等一应俱全,这就是刘石岗村五黑鸡的“别墅”,胡萝卜、野菜、玉米粒等做成“营养餐”,圈养、散养相结合,这里土鸡和鸡蛋品质上乘,在市场上销售火爆。
3年前,刘石岗村青年张东东返乡,利用村北闲置的土地开展特色养殖,通过与邢台市旦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达成合作,不仅带动本地小米、红薯粉条、渡口醋等农产品销售,带动村集体增收,而且让农村年轻人有了长久可就业的产业。
“返乡创业,村里给了我很大支持,我带了几个年轻朋友一起干,希望把家乡越来越多的优质农产品带出去!”张东东自信满满地说,目前已经规划建设有机生态采摘园、青少年户外体验基地,未来将打造集绿色种养、农事体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生态养殖乐园。
农旅融合释放了乡村发展新动能,近年来,沙河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家乡变化的吸引下、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返乡创业,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4年前,白延兵在沙河市“引凤还巢”政策的吸引下,怀着对家乡的情感,成为第一批返乡创业的带头人。他在佛照山册井镇投资建立了集住宿、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小红门酒店,册井镇蛇身村30岁的青年蔺凯洲,应聘成了酒店经理。
“家乡产业有前景,不用外出打工,家门口也能就业,太方便了!”蔺凯洲介绍,酒店服务人员全部是来自周边的村民,餐饮食材也优先选择当地的农产品,酒店还为当地村民提供农产品销售场地和渠道。